發布:2023-09-16 18:08:00編輯:視頻君來源:視頻教程網
目錄 1 拼音 2 簡介 3 彌散淋巴組織 4 淋巴小結 5 輔助細胞 6 淋巴細胞再循環 1 拼音 lín bā zǔ zhī 2 簡介 淋巴組織是含大量淋巴細胞的網狀組織,主要由兩類細胞組成。一類是中胚層來源的網狀細胞,呈星形,有多個突起,同網狀纖維一起相互連成多孔的網架,除有支持作用外,并構成淋巴細胞和其它細胞生存和相互作用的微環境(參見“網狀細胞”條)。另一類是遷入的細胞,包括淋巴細胞、漿細胞、巨噬細胞、淋巴樹突細胞、小結樹突細胞、交錯突細胞、肥大細胞和粒細胞等,充滿在網狀細胞的網孔中。淋巴細胞最多,在此進行分裂和分化。淋巴組織的細胞類型和數量,因所在部位和免疫功能狀態而有明顯的差異。淋巴組織是構成胸腺、脾、淋巴結和扁桃體的主要組織,并分布于某些器官的粘膜中,其中以消化管和呼吸管道更豐富。淋巴組織分彌散淋巴組織和淋巴小結兩型。胸腺和鳥類腔上囊的淋巴組織的結構較特殊,由內胚層來源的上皮性網狀細胞構成網架,沒有網狀纖維。上皮性網狀細胞可分泌激素,并為淋巴細胞的早期分化提供適宜的微環境,使淋巴干細胞分化為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細胞。有人稱這種組織為中樞淋巴組織(參見“胸腺”條和“腔上囊”條)。 3 彌散淋巴組織 構成脾的動脈周圍淋巴鞘和邊緣區,淋巴結的副皮質區和髓質,并存在于粘膜中。淋巴細胞的密集程度和類型不一,有的以T細胞為主,有的含B細胞和漿細胞較多。它與周圍組織無明顯的分界,發達程度與抗原 *** 有關,其內有由高內皮細胞組成的毛細血后微靜脈,是淋巴細胞出入的重要通道,以進行再循環或遷移。 4 淋巴小結 也名淋巴濾泡,由密集的B細胞和一些巨噬細胞、小結樹突細胞和T細胞等組成的圓形或卵圓形細胞團,直徑約0.25~1mm。淋巴小結存在于周圍淋巴器官和粘膜結締組織中。它們不是固定不變的結構,在抗原 *** 后形成或增大,抗原消失后減少或消失。初形成的淋巴小結較小,尚無生發中心,稱初級淋巴小結。有生發中心的淋巴小結較大,稱次級淋巴小結。生發中心出現于抗原 *** 后4~7天,故又稱反應中心。充分發育的淋巴小結生發中心可分明區和暗區。暗區在生發中心的下半部,著色較深,含有許多大而胞質嗜堿性的淋巴細胞,稱成中心細胞,它們分裂后形成中等大小的淋巴細胞,稱中心細胞。中心細胞的胞核染色質較粗,核膜有明顯的凹痕,胞質著色淡。明區位于生發中心的上半部,著色較淡,有絲分裂象較少。還常見大量吞噬了淋巴細胞的巨噬細胞,稱可染小體巨噬細胞。它們散在的分布使明區呈星空狀。明區還含較多的小結樹突細胞和T細胞。小結樹突細胞在光鏡下不易辨認,能借助于抗體和補體聚集抗原。密集的小淋巴細胞在生發中心周圍成環排列,稱套層。明區上方的套層最厚,稱為帽。淋巴小結的配布有極性,在淋巴結中帽朝向被膜下淋巴竇;在脾內帽朝向紅髓;在扁桃體朝向隱窩上皮。同位素標記的胸腺嘧啶核苷的研究表明,暗區的成中心細胞是識別抗原后初轉化的B細胞,它們分裂分化為中等大小的中心細胞,再分裂分化為帽的小淋巴細胞,其中主要為B記憶細胞,還有一些為前漿細胞,在附近或遷移到別處轉變為漿細胞。若抗原 *** 消失,生發中心將出現退行性變化,如暗區變小,有絲分裂減少,明區細胞稀疏,細胞間出現嗜酸性蛋白樣物質,還常見成群的胞質嗜酸性的細胞。淋巴小結漸變小或消失。 5 輔助細胞 它們是引起免疫應答必需的起輔助作用的細胞,有巨噬細胞小結樹突細胞、淋巴樹突細胞和交錯突細胞等,都是遷來的細胞,其數量隨功能狀態有很大的變化。除巨噬細胞有強盛的巨噬能力外,其余的幾種細胞無巨噬作用,粘附力小。這些細胞發出多個樹狀或薄紗狀突起,伸到淋巴細胞之間。核呈不規則形,染色質少。胞質除有較多線粒體和微絲外,其余的細胞器均不發達。小結樹突細胞分布于淋巴小結內; 交錯突細胞分布于胸腺依賴區,淋巴樹突細胞則分布于一般的淋巴組織內,與形成和調節局部的微環境有關,使淋巴細胞在淋巴組織內形成有規律的配布。 6 淋巴細胞再循環 淋巴器官和淋巴組織位于身體各部。它們所含的淋巴細胞不斷經血流和淋巴周流全身,并常遷移到別的淋巴器官和淋巴組織中。血流中的淋巴細胞常穿越具有高內皮的毛細血管后微靜脈進入淋巴組織,駐留長時間后又再循環或遷移。淋巴細胞的這種反復循環和遷移稱淋巴細胞再循環。參與再循環的淋巴細胞總體稱淋巴細胞再循環庫,其數量約為血流淋巴細胞的數十倍。淋巴細胞是個混合群,循環最頻繁的是T記憶細胞和B記憶細胞。T細胞經淋巴結再循環一次約18~24小時,B細胞約30小時。經脾的再循環較快,只需2~4小時。有些細胞如K細胞、NK細胞、漿細胞的前身細胞和效應性T細胞等經血流進入病灶,不再循環。 淋巴細胞進出淋巴器官和淋巴組織的主要通道是毛細血管后微靜脈。淋巴組織內的毛細血管后微靜脈的內皮細胞呈立方形,細胞表面有專供淋巴細胞識別的抗原。不同部位的血管內皮細胞表面抗原略有差別,各種淋巴細胞表面的抗原受體各異,因而各淋巴器官和淋巴組織內的淋巴細胞組分不同。帶有IgG膜抗體的B細胞可進入淋巴結,帶有IgA膜抗體的B細胞可進入消化道和呼吸管道粘膜的淋巴組織。T細胞和某些B細胞能識別兩種抗原,故它們可隨處停留。淋巴細胞只有在它的抗原受體與內皮細胞表面抗原結合時,才可穿過內皮細胞或細胞間隙進入淋巴組織?乖 *** 后淋巴組織的血管充血,穿越的淋巴細胞增多。
目錄 1 拼音 2 簡介 3 原淋巴細胞 4 幼淋巴細胞 5 B細胞的發生 6 T細胞的發生 7 天然殺傷細胞的發生 1 拼音 lín bā xì bāo fā shēng 2 簡介 淋巴細胞包括多種群體,如B細胞、T細胞和NK細胞(天然殺傷細胞)等,它們都缺乏象血紅蛋白或特殊顆粒那樣的明顯的形態標志,故很難用常規方法清楚分類和劃分其發育階段。近年應用標志性免疫學和免疫組織化學方法,如表面Ig、E玫瑰花環和單克隆抗體OKT系試驗,較深入探討了各類淋巴細胞的發生。在此先按傳統的原淋巴細胞、幼淋巴細胞和淋巴細胞發育階段描述。 3 原淋巴細胞 在正常骨髓中含量極少,主要見于淋巴器官。細胞圓,直徑12~18μm。核大,圓或橢圓,染色質顆粒略粗密,含1~2個核仁。胞質少,呈一窄緣,含豐富的游離核糖體,嗜堿性,著藍色,但在核周圍的胞質著色淺淡,成為環核帶。 4 幼淋巴細胞 由原淋巴細胞增生分化而成,正常骨髓中偶見。細胞圓,直徑10~18μm。胞核大圓,占細胞的絕大部分,染色質略粗。胞質略多,嗜堿性,可有嗜天青顆粒。原淋巴細胞和幼淋巴細胞均不含過氧化酶,而幼稚的單核細胞和粒細胞顯過氧化酶陽性。在某些急性白血病,根據細胞形態難于確診類型時,可用過氧化酶染色,將淋巴性白血病與單核性或粒性白血病鑒別開。 上述形態的原淋巴細胞和幼淋巴細胞可為發生過程中生成的,也可是受抗原 *** 后逆轉為免疫母細胞后生成的; 前者見于中樞淋巴器官(胸腺和骨髓),后者見于周圍淋巴器官(淋巴結和脾等)。它們雖然形態相似,但分化過程中膜抗原和膜受體標志各異。 5 B細胞的發生 鳥類B細胞是在法氏囊發生發育,哺乳類則在胚肝和骨髓內發生發育。多能造血干細胞在造血微環境培育下和體液因子 *** 下向淋巴細胞分化,生成許多種前B細胞。應用特異性免疫標記技術證明,B細胞發生經過前B細胞、幼稚B細胞和成熟B細胞三個階段。前B細胞特征是胞質中出現IgM;幼稚B細胞特征是胞質和膜表面都有IgM;成熟B細胞特征是膜表面除有IgM外,尚出現表面IgG或IgA,IgD以及表面基因抗原Ia,Fc受體和補體受體等。就B淋巴細胞的表面免疫球蛋白(SIg)、表面基因抗原(Ia)和補體受體(CR)出現次序而言,隨著分化首先變為SIgM陽性,Ia和CR陰性。進而SIg和Ia變為陽性,CR陰性。至成熟階段時SIg、Ia和CR均為陽性。因此,IgM是B細胞發生過程中最早出現的一種標志。此后B細胞進入依賴抗原發育期或細胞系選擇期。此期,具有免疫活性的成熟B細胞,在抗原的反復 *** 和T細胞、巨噬細胞的參與作用下,向漿細胞轉化,并產生記憶細胞。至于這些發育階段與形態學上原、幼淋巴細胞的關系尚不清楚。 B淋巴細胞在骨髓大約發育20天后,成熟或接近成熟時穿過血竇壁進入血流,到周圍淋巴器官的一定部位。它們離開骨髓后,一般先進入脾臟,接觸抗原后再遷移到其它淋巴器官。在抗原 *** 下,B淋巴細胞由小變大,胞質嗜堿性增強,核仁明顯,轉化為幼稚細胞樣,進而分化為記憶B細胞和漿細胞。前者是長壽命細胞,參與淋巴細胞再循環,識別、監視相應抗原,并迅速對該抗原作出免疫應答反應。漿細胞壽命約3天左右,能產生相應的抗體(免疫球蛋白,Ig),以清除異己抗原。 6 T細胞的發生 T細胞經過三個連續不同的分化階段才逐步成熟,這三個階段是胸腺前干細胞階段、胸腺內T祖細胞階段及胸腺后分化階段。多能造血干細胞先在胚肝和骨髓分化成為T淋巴定向干細胞和T淋巴祖細胞,然后進入胸腺中發育。利用單克隆抗體研究人胸腺內T細胞的分化過程發現,最早期的T祖細胞為OKT10和OKT9陽性; 隨著進一步分化,OKT9轉陰性,而成為OKT10、OKT8、OKT6、OKT5和OKT4陽性。繼續分化成熟時,細胞又喪失OKT6,出現OKT3和OKT1,并形成OKT10、OKT1、OKT3和OKT4陽性及OKT10、OKT1、OKT3、OKT5或OKT8陽性的兩個亞群。至此階段T細胞獲得免疫學活性。細胞離開胸腺進入周圍淋巴器官和淋巴組織時,又喪失OKT10抗原,以OKT3、OKT4陽性亞群和OKT3、OKT5/OKT8陽性亞群存在于血循環中,前一亞群相當于輔助T細胞,后一亞群代表抑制T細胞和細胞毒性T細胞。近來發現,造血干細胞在胸腺外也能少量地分化成T細胞。目前正在研究其分化過程、部位和調節因子。 7 天然殺傷細胞的發生
淋巴細胞英文名縮寫:lym 臨床血液學常用詞匯英文簡寫(縮寫): 外周血:PB 全血:WB 乙二胺四乙酸:EDTA 全血細胞計數:CBC 白細胞(計數):WBC 白細胞分類計數:DLC/DC 粒細胞:Gran,G 中性粒細胞:Neu,N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Nsg 中性桿狀核粒細胞:Nst 淋巴細胞:Lym,L 單核細胞:Mono,M 嗜酸性粒細胞:Eos,E 嗜堿性粒細胞:Baso,B 紅細胞(計數):RBC 血紅蛋白:HGB或Hb 紅細胞壓積/血細胞比容:PCV/HCT 紅細胞平均容積:MCV
淋巴英文為lymph。 淋巴(lymph),也稱淋巴液,是人和動物體內的無色透明液體,內含淋巴細胞,部分由組織液滲入淋巴管后形成。 淋巴在淋巴管內循環,最后流入靜脈,部分組織液經此流入血液往復循環。淋巴存在于人體的各個部位,對于人體的免疫系統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淋巴系統(lymphatic system)是脈管系的一組成部分,由淋巴細胞、淋巴管、淋巴結及一些非淋巴結的淋巴組織或器官(如扁桃腺、脾臟及胸腺)所構成。 淋巴腺的主要功能是過濾并對抗外來入侵的病毒及細菌,另外也制造淋巴球。淋巴球屬于白血球的一種,它負責身體的免疫功能,人受傷以后組織會腫脹,要靠淋巴系統來排除積聚的液體,恢復正常的液體循環。 沿著毛細淋巴管有100多個淋巴結或淋巴腺,身體的頸部、腹股溝和腋窩特別密集。每個淋巴結里有一連串纖維質的瓣膜,淋巴液就從此流過,濾出微生物和毒素,并加以消滅,以阻止感染蔓延。 當病毒侵入人體發生感染時,淋巴結會腫大疼痛。像喉嚨發炎時,會在下巴頦下摸到兩個腫塊,那就是淋巴結。炎癥消失后淋巴腫塊也會自然縮小。
淋巴細胞是一類具有免疫識別功能的細胞系,按其發生遷移、表面分子和功能的不同,可分為T淋巴細胞(又名T細胞)、B淋巴細胞(又名B細胞)和自然殺傷(NK)細胞。 1、當受抗原刺激后,T淋巴細胞即轉化為淋巴母細胞,再分化為致敏T淋巴細胞,參與細胞免疫,其免疫功能主要是抗胞內感染、瘤細胞與異體細胞等。 2、B淋巴細胞是先轉化為漿母細胞,再分化為漿細胞,產生并分泌免疫球蛋白(抗體),參與體液免疫,其功能是產生抗體,提呈抗原,以及分泌細胞內因子參與免疫調節。 3、NK細胞不依賴抗原刺激而自發地發揮細胞毒效應,具有殺傷靶細胞的作用。 擴展資料: T淋巴細胞來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細胞(胚胎期則來源于卵黃囊和肝)。在人體胚胎期和初生期,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干細胞或前T細胞遷移到胸腺內,在胸腺激素的誘導下分化成熟,成為具有免疫活性的T細胞。 成熟的T細胞經血流分布至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賴區定居,并可經淋巴管、外周血和組織液等進行再循環,發揮細胞免疫及免疫調節等功能。T細胞的再循環有利于廣泛接觸進入體內的抗原物質,加強免疫應答,較長期保持免疫記憶。T細胞的細胞膜上有許多不同的標志,主要是表面抗原和表面受體。這些表面標志都是結合在細胞膜上的巨蛋白分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淋巴細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T淋巴細胞
淋巴細胞是什么東西?
淋巴細胞增多可見于1。某些病毒或桿菌感染:如結核病,百日咳,不是桿菌病,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等。2.某些血液。喝缂毙院吐粤馨图毎籽。偕系K性貧血等。3。各種急性傳染病的恢復期。中性粒細胞減少可見于1。某些感染:如傷寒,流行性感冒,麻疹,恙蟲病,登革熱,瘧疾等。2。造血功能異常: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癥,骨髓纖維化及白細胞不增多性白血病等。3。藥物及理化因素的作用:如氯霉素,抗腫瘤藥物,抗結核藥,抗甲狀腺藥,X線及放射性核素等。4.自身免疫性疾病5。脾功能亢進:各種原因引起的脾腫大,如肝硬化,班替綜合癥等。
什么是 *** 淋巴細胞
您好,淋巴結是機體重要的免疫器官。各種損傷和 *** 常引起淋巴結內的淋巴細胞和組織細胞反應性增生,使淋巴結腫大,稱為淋巴結反應性增生。其原因很多,包括細菌、病毒、毒物、代謝的毒性產物、變性的組織成分及異物等,都可成為抗原或致敏原 *** 淋巴組織引起反應。
淋巴細胞低是什么意思
一、淋巴細胞百分比偏低,主要是因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偏高引起的,淋巴細胞與中性粒細胞都是白細胞的主要成分,一個高了,另一個就要降低。
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偏高,多為炎癥或感染的表現,一般多伴有白細胞總數的增高。
要結合病情具體分析,如沒有任何疾病或癥狀,白細胞總數也不高,單純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偏高,也可能無病理意義。
如有感染的可能,可適當用抗生素治療。
請問淋巴細胞偏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請問淋巴細胞結果58.60,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嚴重嗎?近來三四天總是間斷性感覺像是發燒,可是體溫表顯示都是在36度多一點,做了血常規檢查,請問哪位專家能給詳細解釋一下到底有沒有問題呢?謝謝!白細胞4.3;中性粒細胞26.6戶;淋巴細胞58.60;單核細胞12.60;嗜酸性粒細胞1.10;嗜堿性粒細胞1.10;中性粒細胞計數1.14;淋巴細胞計數2.52;單核細胞計數0.54;嗜酸性細胞計數0.05;嗜堿性細胞計數0.05;紅細胞4.33;血紅蛋白127.30;紅細胞壓積36.00;平均紅細胞體積83.10;平均血紅蛋白含量29.39;平均血紅蛋白濃度353.60;紅細胞分布寬度11.99;血小板總數230.0;平均血小板體積7.12;血小板壓積0.16;血小板分布寬度9.00;未成熟粒細胞計數0.03;未成熟粒細胞0.60;